近日,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广州市南沙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东涌镇单元)通过审查华力网,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至此,广州市7个涉农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均已获批。
其中,从化区获批2个方案:广州市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国家级试点)、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国家级试点)。
增城区获批1个方案:广州市城乡融合示范区增江东岸专项试验区(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省级试点)。
番禺区获批1个方案:广州市番禺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黄埔区获批1个方案:广州市黄埔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白云区获批1个方案:广州市白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花都区获批3个方案: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炭步镇单元)、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赤坭镇单元)。
南沙区获批1个方案:广州市南沙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东涌镇单元)。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广州市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开展系列政策引导与实施行动,打造典型示范和亮点工程,推动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试点探路,探索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
自2021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经历了“试点探路—扩面提质—深入推进”的迭代升级,以“2+7”(2个试点+7个涉农区)作为抓手,全力构建“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在抓好现有从化区国家级试点和增城区石滩镇省级试点工作基础上,广州结合各区整治潜力和发展需求实际,推动试点经验扩面提质。全市7个涉农区积极响应、不断探索,整治规模整体位居全省前列,致力于打造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先进样板。
作为首个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从化区以2023年获批的试点方案“穿针引线”,以“一带四区”引领多个示范片区全面铺开,实施差异化整治模式,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从化十条”等一批创新政策,成效显著并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典型案例。
鳌头镇万亩良田片区完成7000亩农田整治,盘活利用龙潭旧镇墟沿街百余栋旧厂旧屋的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资源,引入越秀集团风行田园综合体产业项目,打造集“游景点、住民宿、品美食、购特产、享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区,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约25%。
吕田镇源头生态修复片区迭代实施“全域+生态修复”模式,启动狮象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推动闲置宅基地、空心村盘活利用、腾挪优化华力网,已有37亩进行拆旧复垦,地块已逐渐复垦复绿,与周边的农田、林地融为一体,腾退复垦的用地后续将用于鹰嘴桃、三华李等特色农产约9000株种植,整体提升区域生态质量与经济效益。
街口风云岭片区盘活低效留用地,实施“山水城田河”骑行道贯通规划等措施延续古城文脉,守护“城央的森林公园”,为风云岭片区补齐中心城区商业、文化配套短板,提升公共基础设施质量。
从化区鳌头镇万亩良田片区
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增城区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于2023年获省自然资源厅备案实施。
石滩镇以垦造水田项目为先导项目和先行示范,滚动推进增江东岸良田连片,坚持“一村一策”打造各村品牌文化。该镇通过田块调整、农田防洪防涝等方式对农用地实施改造,做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实现“小田并大田、薄地变良田”,便于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和管理,逐步打造增江东岸“万亩方”,为石滩镇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奠定良好基础。
增城区石滩镇垦造水田项目田桥片区
扩面提质,以差异化模式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在两个试点方案扎实推进的基础上,广州进一步推动示范效应向涉农区域覆盖,各涉农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特色,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赋能路径,整治工作呈现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番禺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于2024年获省自然资源厅备案实施,重点聚焦建设用地整理,优化零散耕地布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将番禺区万亩耕地开垦计划、狮子洋未来科技产业园、旧水坑村村镇工业集聚区、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山渔港核心提升项目等一批项目打造成为特色精品样板工程。同时,该区紧密围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工作,推动石楼镇、化龙镇、石碁镇、南村镇、新造镇高质量完成“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任务,分别打造为“产业兴旺、发展有序、舒适宜居、功能完善、生活便捷、治理高效”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做实广州活力创新轴番禺段。
番禺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山渔港(效果图)
白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于2024年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实施。白云区厚植南北发展差异底色,南部通过“全域+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促进产业大集聚、村庄大集中、微田高价值、生态高品质,推动产城融合。其中,民科园核心区改造探索全国首例“全域+城中村改造”的模式,通过统筹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从“破旧村落”到“产业高地”的转型跨越。北部推动“全域+农文旅”,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提供“白云样板”。同时,因地制宜精准实施要素激励政策华力网,重点围绕“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整理”进行激励政策设计,进一步探索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现白云区首宗超百亩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白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经验获央广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多次得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推介。
白云区民科园核心区
黄埔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于2024年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实施,重点聚焦村庄集中和产业集聚。坚持“低效腾退—集中安置—统一设计”三步走,引导村庄集中。其中龙湖街迳下村按先建后拆、滚动搬迁、局部抽疏的模式,腾退低效村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腾挪形成集中安置区,并采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打造“零停电、零电费、零能耗”的智慧岭南村居,形成全省首个集“科创、田园、山水、零碳”要素的“未来乡村”,入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迳下乡村旅游景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探索“小调整”撬动“大价值”的整治模式,通过增减挂钩、零散耕地布局优化、开发边界调整等方式拟整治形成10片、13000亩成片连片高价值产业平台,导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预计将撬动产业投资1000亿元。
黄埔区迳下村集中安置区
深入推进,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三年初见成效”
近日,花都、南沙(东涌镇单元)两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查(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两单元实施方案已于2024年底获批),标志着广州市7个涉农区均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入深入推进实施的“快车道”,助力全市“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花都、南沙(东涌镇单元)也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土地增效”与“生态增绿”同频共振,奋力实现“产业升级”与“村民共富”双向奔赴。
广州市聚焦村镇工业集聚区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再利用,系统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关键难题,通过综合性政策“组合拳”精准赋能,以构建“1+N”政策体系为核心抓手,有效激活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内生动力。例如花都区,截至今年7月,集中统筹推进升级改造项目共21个,其中广州花都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等9个项目入选市级试点,数量居全市首位,纳统金额合计约16亿元。目前11个项目已实际动工,通过整治工作预计可盘活用地达1700亩。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花都区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建设中)
以实现“土地增值、村民增收、集体增效”为目标,广州市持续探索区、镇、村、企多方合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破解乡村产业用地落地难等问题。例如花都区蓝田村通过“点状供地+多方合作”破局,以“山、水、林、田、花”为基底,联动蓝田古村风貌带、传统农业带、现代农业体验带、九曲画廊生态观光带的全域发展,创新打造“点状供地+预支留用地”落地模式,引入蓝田紫林童心世界乡村产业,村企合作打造农旅产品小集市,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赤坭镇竹洞村整合历史矿湖及周边土地共300亩,建成5.3公里环湖碧道,打造环境优美的竹洞湖景区。狮岭镇联合村通过集体土地整备、历史用地确权等创新模式焕发土地活力,预计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
花都区蓝田村
广州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在不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解决产业空间与耕地保护矛盾。例如花都区创新实施“政府主导+国企实施”耕地全流程管护模式,通过划定56个耕地集中整治区和3个示范区,保障粮食安全并助力重点项目落地,预计可新增9137亩耕地。其中重点实施的花东镇耕地集中整治区及花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通过田块归并、土壤改良等措施,推动耕地数量增加与集中连片“双提升”,整治后,预计可新增耕地1280亩、农业生产效率预计可提升30%以上。
南沙区东涌镇通过统筹零碎地块,盘活荒废农用地四季轮作观花类作物,规整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粮食类作物,结合栈桥步道系统搭建游览路径,将官坦村农业公园打造成集农业科技、田园文化、湿地风光于一体的体验区,通过吸引游客创造商机达成村民增收,通过修复河岸湿地形成田园风光与高楼林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交相映衬的优美画面。
花都区耕地集中整治区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广州市以生态修复与环境提质为重点,多维度改善区域生态质量。花都区以九龙湖示范点为引领,推动“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推进4.4万亩森林面积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油茶林1300亩,乡村绿化建设2700亩,打造30公里森林步道。同时,针对现状采矿用地,统筹地类优化与生态修复,通过实施矿坑复绿工程,腾挪建设用地空间,活用政策红利进行约400亩用地指标流转,预计指标收益约2亿元,该部分收益可用于反哺花都区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从“低效闲置”到“高效流转”,切实将资源增值转化为民生福祉。
花都区九龙湖示范点
随着各涉农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部获批,全市300多个整治项目全面铺开,奋力织就一幅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标杆实景图。目前,系统实施的重点整治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
耕地保护与集中连片方面,全市新增耕地1.36万亩,成功划定17个千亩方、52个百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用地盘活增效方面,建设用地整理2.94万亩;产业导入与生态修复方面,引进产业项目42个,实施生态修复项目89个。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的重要抓手,广州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全面实践,已经形成一批可实施、可推广的特色整治路径。
未来,广州将继续积极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新路径,不断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实施,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样板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广阔城乡大地上释放澎湃活力。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华力网
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